到底要不要考“BIM等级考试证书”呢?
“BIM证书”是一个常被提及的话题,比如“等级考试哪个好?”、“BIM证书怎么报名?”、“考证要不要报培训班”等等。最近几年收到的简历里,也越来越多的同学们具备了BIM证书。
首先,有一个标准化的考试是好事。
制定了培训标准才可以推广,才能给相关岗位输送大量的入门级的员工。有需求,有使用者,才会孕育出这个BIM市场,有市场了才能孵化出各种建筑科技公司,而科技公司的产品才是牵引一个行业的动力。
可以说,社会上每一个关注BIM的人的注意力,最终都能汇聚到头部的几个科技公司,从而推动一个行业的发展。
可是,作为被推广的受众,尤其是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,在面对很多概念仍是非常模糊的。
比如有人问:“这个BIM跟广联达有什么区别?”
一个人要是概念不清,那做什么都是错的。
概念不清,职业发展也会迷茫:“老师,我想努力,二级证书已经考完了,我还要学什么?”
所以,谈到等级考试,无论你考不考,我希望你能概念清晰:对于“BIM证书”记住这个“三不”原则——
不重要、不依赖、不纠结。
证书的作用无非以下几种:职业准入门槛(驾照、会计上岗证)、职业晋升加分(一注、一建、CPA)、体制福利获取(跟户口或毕业证挂钩,CET4/6)。
BIM证书显然不属于以上。
一、不重要
这跟考试的内容有极大的关系——因为考察的内容太业余,出题人没有建筑的基本概念。在题目中,随处可见不符合建筑基本逻辑的地方,比如上下两跑楼梯宽度差出一倍、住宅的试题中房间布置、开窗、交通空间组织,连大一的学生作业的第一稿都不如。
这样的试题拿到设计院给总工看到,会被人笑话:“这就是你们BIM的考试题目?像幼儿园哄孩子玩的。”
如果你对工程有些基本认识,闭着眼睛,忍一忍,考就考了。如果是纯学生,做这些考题都是在误导对建筑本身的认识。
学工具的目的更快的达成目标;
学车是为了更好去目的地;
学BIM是为了做更好的建筑。
如果出考题的人对建筑概念基本的尊重都没有, 那等于学驾照就是为了当司机的。
二、不依赖
证书的唯一作用是在找工作时写在简历里,帮面试者明确这个职场新人是对BIM感兴趣的,而且还付出过一些行动——但这还不能构成录取的理由。
最终决定录取的,还要看作品集。
因为现在筛选学生的简历,大部分的简历都是千篇一律的。就算注明了有等级证书、有BIM大赛获奖,都没有用——把证书贴出来也没用。
曾经看过一份简历,证书有好几页,这仅仅可以证明在学校里是一个态度积极的好孩子,但我需要看到几张图片,能证明BIM能力的图片,就是没有。
——要做作品集啊!
BIM的特点不是可视化么,为啥简历啥都看不到。
一个真的对BIM感兴趣、适合做BIM的人,他的简历里一定有很多用BIM做的案例图片的。跟着我的教程,做一些案例出来,认认真真的截几张图片,放在简历的第二页,比贴等级证书,写自荐信有用多了。
《Revit建筑设计宝典教程》案例图片,素模,作者自绘
三、不纠结
做事都有成本。考BIM证书,对学生来说,是一个成本很低的事情。
报名费300多吧,而且学生的时间也是大把的,考个证也用不了多少精力,所以考不考,考哪个都无所谓了。
大部分学生的逻辑都是“有个证总比没有好”。其实,这个看似正确逻辑背后,是“时间的无限供应”;一旦毕业走向职场,人会慢慢变得目标感很强,做事都考虑“投入产出比”——所以在群内问大家要不要考BIM证书,已参加工作的人都基本回答不需要。
“有个证总比没有好”,这句话的背后还有另一个意思,就是并不确定以后要做什么,也就是迷茫,没有目标,也没法针对这个“目标”,做最精准的准备。这导致大学里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冗余而无用的。
大家都会有迷茫的阶段,这因为没有实践导致的。
所以尽快实习,接触实际,可以帮自己尽早的确定目标,就可以比别人少走弯路。
在迷茫期,你可以通过一个BIM证书的备考来找找方向,毕竟,把迷茫的人的时间浪费掉,本身就是阻止下滑的一种方法。
结语
作为一个BIM从业很久的人,本身又是一名培训老师,每天都在跟学生或新的BIMer直接接触,回答着大家形形色色的问题。因为概念不清,甚至有些是无法对话的:
一直在说概念清晰很重要。“概念”,就是对基本问题的独立思考的结果。
独立思考和底层逻辑,在任何时候都很重要。还记得我在《BIM学习的体、用、术》中写的吗?“体”是根本、关键——“体”错了,你做什么都是错的。
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到你。
明明白白的考证书,才能有一条清清楚楚的职业道路。